close
 近來關於數則星巴克新聞引起的風潮,我個人有些小小的想法

首先是新聞出現了「美星巴克關閉600家分店」,而後又出現中國時報讀者投書「
打破星巴克的品味神話」一文,接著澳洲星巴克也宣布「即將關閉2/3星巴克店面」。台灣星巴克即刻發佈新聞稿聲明,目前星巴克店數,目前處於淨成長的狀態,此舉頗有消毒的意味。


我一直認為,當一個人看到一則訊息、一篇文章、一段新聞訊息時都應該「保有(擁有)"自己的"想法的空間」
在接收到這麼多評論和撰文者所表達出來的訊息後,我們是否能真實的看清事情背後所隱含的議題?
而或是照單全收? 


在之前的文章也提到過,在畢業的最後一年,我認為上某教授的課最值得的一點便是得到了「思考」這樣的觀念。而當時還因為一度討厭這老師的論調,激進地在上課表現相當積極的態度。理由只是因為想要找出教授言論的"破綻"(死大學生咩)。每次教授問說有沒有問題時,我總是坐在最前面搶著舉手、提出疑或或反駁。雖然當時此舉顯得相當幼稚(回想起來),不過間接也奠定在會議中發表言論這樣的基礎。工作後很久回想起來,在實際的職場環境甚至生活中的確相當有幫助。


回到星巴克的話題, 起先當新聞媒體一播報出這樣的熱門話題時,是不是馬上就有人幸災樂禍,是不是馬上就聯想到在台灣的星巴克是否會面臨如此的情況?


當地的消費習性和貨幣價值及生活文化是否能與這繓爾小島放在同一基準檢視?
台灣的品牌文化和蛋塔熱潮效應是否由媒體報導方式而緩緩"塑形"? 
以星巴克為例,澳洲和美國地區所顯示的"結果相同"(指部分門市結束營業),然而兩者間的貨幣強度、同質產業競爭度、門市密度,企業政策是否相同呢?


同樣的道理
 
報紙、電視、雜誌、網路..媒體真的值得全盤信任嗎?
對於事件的看法是否能達到所謂的「公平」?
有沒有因為"具有"傳播的「權力、選擇性報導而導致閱聽人思考的偏頗?
新聞事件無論是不是很聳動,是否都有值得思考之處。
當別人言之鑿鑿提出來的「證據」、「報導指出...」時,是不是真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IQ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